首页<<企业领袖
潘石屹:房子是作品

更新时间:2010-10-11 16:58:04

那么潘石屹夫妇是怎样走过这10年的艺术地产之路?他们又是怎样和艺术家合作的?笔者走访了潘石屹和张欣。那么潘石屹夫妇是怎样走过这10年的艺术地产之路?他们又是怎样和艺术家合作的?笔者走访了潘石屹和张欣。

  笔者:众所周知,二位是艺术地产方面的开先河人士,1997年10月,北京怀柔的"苏州民居",1998年,"长城脚下的公社",迄今整整十个年头了。当年,两位老师是如何想到这样一个主题?

  张欣:十年前,我想在北京的北部山区里为自己盖一座房子。当时,中国几乎还没有世界性的建筑。建筑师只为大的政府机构工作。建筑学院仍然沿袭俄罗斯风格,强调技术。当时张永和(现为麻省理工建筑学院院长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任)刚刚回到中国,但他还什么项目都没做。他和他的夫人当时在一座旧政府大楼里工作,那里有一个长长的走廊。我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建筑设计室里摆那么多模型,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个周末,我开车带他们去那个叫"山雨间"的地方,我并没有想好我要什么样的房子,只是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他说,"噢,你需要一把伞为你遮阳挡雨。"过了两个星期,他邀请我去看他的设计,于是我们就开始合作。我立刻就爱上了建筑,并且开始学习。

  笔者:在运作的过程中,如何邀请到那么多的艺术家,又如何把他们团结到一起?

  张欣:这是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每个项目我们都要考虑五个方案。我们总是努力和最好的建筑师合作,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创意。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喜欢你的作品,但不希望你重复自己。"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方案,都特别的高兴。

  潘石屹:我们当时在做SOHO现代城艺术馆的时候,所有的细节我们都不介入,都让艾未未定,但是我们有一个要求,我们要求艺术家们换一个创作的媒介(media),什么叫换一个媒介?就是换一种手段。比如一个画家就不要画画,而是来做一个雕塑或者做一个装置。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但我们相信就是这么一个要求,就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我觉得这个空间是最关键的,提供空间是推动者的起点,有了创作的空间,他自己就会有新的作品,所以在SOHO现代城就产生了丁乙的第一个雕塑作品。

  笔者:"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成功在哪里?有没有什么不足?

  潘石屹:来威尼斯我们带来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建筑时代,在这个建筑时代有大量的建筑作品产生出来,人们很容易忘记我们今天的大兴土木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是北京,是中国十年,二十年之后的面貌,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这个时代的精神。每次我登长城就想起秦始皇、成吉思汗这些历史人物。精神可以通过建筑这种屹立不倒的物质延传。我们盖房子的人要有一个历史观,要想象这个东西做出来一百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发展商有责任架起建筑艺术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很多人说好的建筑是不被大众接受的,我们相信所有好的东西都是可以推广到大众中去的,都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上去的,什么是最有力度的推广方式呢?我想就是商业化。再好的作品只有变成商业产品时才能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否则的话你办一个展览,这展览和我有什么关系?反过来如果我要把我一生的积蓄投入来买房子,这个时候我就关心人们怎么谈这个房子,关心房子的重要性在哪儿,关心房子和建筑的关系,这样建筑艺术和你的生活就发生了亲密的关系,这时人们才会关注到建筑,如果高雅的艺术不能摸,不能用,不能拥有,人们只好附庸风雅地去看看展览,艺术就谈不上它的社会性。事实上是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之下才有了长城脚下的公社。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