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教育
创设杰出人才成长的基础教育环境

更新时间:2012-2-2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关于教育事业发展艰深命题的忧虑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培养杰出人才”已写进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也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

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教育部门已就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筹备工作,选择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五个学科率先试点,力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但是,大师级人物不是一个五年计划就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是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培养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中间环节。目前,制约杰出人才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等方面,这些模式推动着学生为考试而不是为兴趣而学习,会把一些学生天生具有的好奇心的火花浇灭。

  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已被中小学训练“定型”,这时把他们拿出来作为杰出人才的苗子进行“催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杰出人才首先应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美国的科幻片风靡世界首先得益于编剧的“胡思乱想”。笔者想起一个小学生的填空作业,题目是“秋天到了,树叶()了。”学生答的是“落”,老师判答案错误,应该是“黄”。这样禁锢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一位美国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告诉妈妈,他从老师那里学会了字母“O”的读法。家长第二天就把学校告上了法庭,认为老师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中小学阶段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敢幻想、敢动手、会玩,让孩子在异想天开的环境里点燃思想的火花。

  “钱学森之问”反映出现阶段杰出人才的数量不够,他希望杰出人才能够批量产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数量要求。就笔者看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正是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5年后会诞生多少杰出人才,而在于“弥补”中小学缺失的创新环境,为杰出人才的产生提供平台和基础,让学生在学校掌握过硬的知识、培养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钻研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擦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眼睛和修炼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9693617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
function click(e) { if (document.all) { if (event.button==2||event.button==3) {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 } if (document.layers) { if (e.which == 3) {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 } } if (document.layers) { document.captureEvents(Event.MOUSEDOWN); } document.onmousedown=click; document.oncontextmenu = new Function("return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