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时评 > 教育时评
校长摘“官帽”,怎么看

更新时间:2017-2-16 10:41:01


2017年山东在全省全面推开校长职级制改革。改革后,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全部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任校长,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职级制改革前的校长保留档案级别。山东带头摘掉校长的“官帽”,开启了校长去行政化的“破冰之举”。推行校长职级制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将带来怎样的改变?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避开哪些误区?又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职级制有利于校长撸起袖子加油干

罗树庚

  校长职级制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是形成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体系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

  校长职级制,有利于构建绿色的教育生态。校长职级制的核心是摘掉校长的“官帽”,这样可以引导校长脱离行政级别的束缚。取消行政级别,淡化了校长官本位意识,增强了职业岗位意识,把校长从“行政人”还原为“教育人”。不论学校大小、学段高低、地处农村还是城市,只要办好学校,办出优质教育品牌,就能取得相应的职级。这样一来,偏远农村学校校长既可以流向中心城区所谓的优质校,中心城区所谓的重点校校长也可以流向农村薄弱校,校长双向流动正常化了。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也有利于构建起绿色的教育生态。

  校长职级制,校长能够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轻松上阵。校长职级制扩大了办学自主权,赋予校长权责相当的人权、事权、财权,扫清了体制性障碍,理清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减少了上级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校长有权对副校长任用提名,有权聘任中层干部,有权对教师实行全员合同制聘任管理;有权进行学校发展规划、资源支配、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聘任考核;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干自己的事,把精力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上,真正让学校回归到了教育本位。有利于校长自主发挥创造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划学校发展,探索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校长职级制改革,最大意义是校长教育家本色的回归。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用制度卡住了不适合做校长的人通过各种关系安排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推行校长职级制,由低层级向高层级、特级校长努力,为校长队伍搭建了一个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阶梯,有利于避免校长队伍职业倦怠、工作懈怠的现象,有利于突破“天花板”现象。因为有配套的任期考核制约,校长须时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的认知力、领导力、行动力、学习力、亲和力以及公信力等等。推行校长职级制,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教育家办学进程。以前在行政级别制度框架下的校长对专业发展关注不够,逐渐远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追求,这些都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职级制有利于引导校长提升自己的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引领校长成长为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校长,为实现教育家办学奠定基础。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长职级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单项改革,它是对整个校长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缜密的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措施做保障,要整体推进。其次,校长的产生与评价要紧密联系一线教师队伍,要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到校长选拔、评价中来,没有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与信任,校长职级制难免会成为“换名词”游戏。(作者罗树庚,系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学校内部治理改革须跟上

熊丙奇

  中小学校长实行职级制改革,是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但仅仅取消行政级别,代之以校长职级序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同步推进校长公选改革,以及学校现代治理改革。

  山东提出要围绕“如何选好校长”“如何用好校长”“如何激励好校长”和“相应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建立校长选聘机制和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包括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职交流、延长退职年龄、校长退出、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县级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任职资格等一整套制度体系。

  建立这一套制度体系的关键是,行政部门必须放权,尤其是人事权。所以,实行校长公选是必然要求,应组成由政府官员、人大代表、学校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的校长遴选委员会进行公开遴选,这样遴选的校长才会淡化行政色彩,不看上级行政部门眼色、听上级指令行事。

  据报道,山东各地对校长聘期有不同的规定,原则要求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不超过两个聘期。这其实仍旧把校长作为一级干部进行管理,如果实行公开遴选,有公选委员会,公选委员会认为校长适合继续担任,为何一定要受聘期限制?从国外学校办学经验看,校长长任期制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积淀学校文化的重要机制。由于校长不是官,其权力也被约束,当校长就是服务师生,长任期又有何关系?

  就学校民主管理而言,学校内部的事务,不能全由校长(行政)说了算,而应该重视发挥教师和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的作用。要成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教师评价;成立独立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如果只取消校长级别,但在校内,还是由行政主导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事务和对教师的评价,那校内的行政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校长的行政权不受制约,一方面可能会滋生腐败,难以用好自主权;另一方面则让学校办学追求近期政绩,急功近利,校长服务师生的意识也难以建立。

  推进我国中小学去行政化,从行政治校,转变为教育家治校,一方面需要政府向学校放权,转变管理学校的方式,即教育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内部进行改革,学校行政向教师、学生放权。在这一过程中,取消行政级别,实行职级制,是关键的一步。要使这一步有效果,相关的校长选拔、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及学校内部的治理改革,必须同步跟上。(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去行政化不等于去行政

汤勇

  取消中小学校及其干部行政级别,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其本质在于通过去行政化,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

  但是,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取消的仅仅是学校和校长的行政级别,而不是取消行政。“去行政化”不等于消弭和废除整个行政管理体系本身,而更重要的是使得行政管理行为这一庞大而复杂的主体迅速“瘦身”,让学校管理变得更加精锐、灵活和有效,让校长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更大的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精神。如若不认识到这一点,“去行政化”很有可能“去掉”对学校和校长的有效管理。

  一方面,校长职级制尽管淡化了学校的行政化色彩,但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不能丢。去行政化“去”的是上级部门对学校过多过繁的管理,“去”的是影响校长自主管理的“文山会海”,体现的是对教育行业特殊性的重视,对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的尊重,但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不能丢。把那些人格高尚、业务精良、组织纪律性强、长于管理的好老师培养成为一名好校长,把一名好校长选用到更加需要、更加适合的岗位上,依然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上级组织的选拔与培养。

  另一方面,校长职级制尽管打破了校长的任命制与终身制,但上级部门对校长的业务管理不能松。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不是削弱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的管理,而是加强对学校的直接领导与宏观管理,它更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管理,这其中包括对校长贯彻教育方针情况的督导,对校长管理行为的规范,对校长工作绩效的考核等。

  校长职级制尽管削弱了校长的官员化职能,但对校长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将有更高的要求。实行职级制管理后,校长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对教师的管理,对学校发展的管理,对教育活动的管理等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有更大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所不同的是,以前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将不再管用,专业的“引领”更加重要。那种得过且过的“维持会长”,那种自甘平庸的“好好先生”,那种长于“勾兑”疏于管理的“甩手掌柜”,那种把管理学校变成经营学校的“企业家”,终将被老师们和这个时代所抛弃。

  当然,仅仅实现校长职级制,并不能与学校去行政化完全画等号。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建立校长负责制下的教师治校模式更为关键,也更需要不断探索。(作者汤勇,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6日第2版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